你记忆中的语文课是什么样子?如何做好股票配资炒股
虽然中小学该学的名篇,每个年代都会有那一些,但上课的体验,却是大不相同。关于这个问题,每个人心中都有不同的答案,有的人可能会想起在语文课上补数学作业的紧张刺激,有的人则是情不自禁地开始模仿老师背课文的口音。
作为我们的《重新遇见语文课》专栏作者,彪老师之前的文字受到很多读者的欢迎。与她解读鲁迅、艾青的独到视角同样令人印象深刻的,是她的学生们。彪老师的文章,字里行间展示出的,是一种令人羡慕的师生关系,也是课堂作为一个对话空间,激发灵感火花的可能性。
从上学时候开始,彪老师就很喜欢用一个能随身携带的小本子记录班里有意思的事儿,过了很多年,她还记得很多好朋友上课接话茬的段子。用她的话来说,现这种记录“很像是自媒体早期雏形”。
进行记录琐碎的习惯,她一直保持着,直到她成为一名初中语文老师。这些备忘录里自然多了很多语文课的片段:有的是课堂讨论时的灵光乍现;有的是深夜备课的顿悟反思;有的没有任何意义,就是单纯被课堂上的“插话师”们逗笑。如今,她决定把这些关于语文课的碎片整理起来。这是一份公共性的人文教育“现场”实录,也是一份私人的纪念和礼物,送给她的小朋友们。本篇为这份记录的上篇。
展开剩余92%撰文 | 彪老师
01
开学第一天,我和学生说,咱们要给班级设计班徽。在很多份投稿中,大家选中了一幅颇有哈利·波特气质的设计:
02
初中第一节语文课我给学生发了个阅读调查问卷,发现继《哈利·波特》之后,《三体》成为了另一部初中生白月光。可见孩子天然会被浪漫的、充满想象的、和现实保持距离但又紧密相连的世界架构吸引。
03
开学第一周,我教会了学生去图书馆借书。于是,中午吃完饭,当男生满操场乱跑时,女生在班里:
04
初中第一节语文课讲《春》,读完第一遍,我问学生,如果用一个词概括,你觉得这是一篇怎样的文章?学生说优美,说生机勃勃,这时我们班颇具活猴儿气质的体委撇嘴说:“无聊!太长了!困!”
我很尴尬,但我也理解他们是真的觉得无聊。于是马上想到一个小游戏,类似“动物园里有什么”。班里每个人都要说一个在这篇文章里出现的事物,不许重复。
于是气氛突然热烈起来,孩子们都很兴奋。我在黑板上随手记录,写了一黑板,然后呢?
我问学生的第二个问题是,这些事物里,哪些是你们平时写春天会写到的?学生纷纷举手,于是我又把他们提到的事物圈了出来。我们会发现朱自清关注到的事物,比我们多多了。
再读课文我们会发现,其实朱自清主要写的,就是我们经常写的那些花啊草啊风啊雨啊,只是他在写花草风雨的时候,会用到很多“群演”:他不是在描绘某个具体的事物,他在描绘某种氛围中的事物。在他的笔下“春雨”不是孤立的,而是一层滤镜,给原有的世界加上了灰蒙蒙的一层,于是世界就慢下来了,安静下来了。
春天变成了一种氛围。
05
在讲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》的过程中,我们一直在用鲁迅的儿童视角观察世界,尤其是“我”委屈巴巴地反思为什么我被送去三味书屋时,猜测“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,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,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罢……”这种小朋友的思维方式让文章有无限趣味。但这篇文章写于作者中年,从成年人的视角来讲童年故事,有没有留下成年人的马脚呢?
最明显的是开头和结尾两处,开头就交代百草园已经变卖,结尾又说自己在课堂上开小差画的绣像本已经卖给同窗,“他的父亲是开锡箔店的;听说现在自己已经做了店主,而且快要升到绅士的地位了。这东西早已没有了吧。”这两处信息分别对应了百草园时光和三味书屋时光的消散。
我和学生讲,我小时候觉得这篇文章结尾特别怪,好像戛然而止,没有升华,没有抒情,没有点题。学生马上就说了:“鲁迅不是没抒情,说绣像本已经丢失,就等于在说自己的童年一去不复返,也就是在抒情了。”
我接着问,如果加一个中学生式的结尾,应该怎么写?同学们马上模仿小鲁迅高呼:“Ade,我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,Ade,我一去不复返的童年时光!”
是啊,告别百草园,还要大张旗鼓地呼嚎,带着点傻里傻气的调皮。而告别整个青年时代时,就只说一句“这东西早已没有了吧”。
这就是鲁迅的笔法,永远有情,但永远克制。越是动情,就越要克制。
06
讲《皇帝的新装》,问学生如果你是国王派去视察的大臣,你会怎么向国王汇报?
学生:“下载反诈app。”
07
班里有个叫“思瑞”的同学,我总觉得他的名字读起来像“three”。有一次在便利签上记人名直接用“three”代指他,被学生发现了。于是这种谐音梗起外号的风气就在我们班蔓延开来。“穆遥”叫“喵”,“俊瑞”叫“锥”,“梦琦”叫“Mickey”……
08
讲完《邓稼先》,我给学生看了张译在《我和我的祖国》里演的那段关于原子弹研究者的故事。学生问我,张译演的是邓稼先吗?我说不是,接着反问:“你们说为什么导演不直接讲邓稼先的故事呢?电影里他的领导都不认识他,这可能是一个没有被历史记住的人。”
小朋友想了想说,邓稼先也曾是这样的人,而且除了邓稼先,一定还有很多这样的人。这样默默无闻的工作者的故事值得铭记。
《邓稼先》文中结尾引用的歌词中有一句“至今热血犹殷红”,让我想到梁启超的“十年饮冰,难凉热血”。邓稼先沉默冷静,但他的血是滚烫的。
《我和我的祖国》电影截图。
09
自从讲了梁启超饮冰室的故事,班里有俩男生天天带冻成棒子的冰水,并自称“饮冰室主人”。
10
讲萧红的《回忆鲁迅先生》,一上课我先问了学生两个问题。
第一个问题:通过预习,你们觉得这篇文章的作者和鲁迅是什么关系?
学生很容易会说出“师生”“朋友”,也会说是“很好的朋友”,追问原因,学生就会解释道,因为文章中讲了很多鲁迅生活中的琐事,感觉作者和鲁迅一家都很熟悉,他们一定是关系很好。
第二个问题:你们猜猜这篇文章是在什么情况之下写的?我给了学生三个答案:
A 鲁迅刚去世时 B 去世三年左右 C 去世十五年之后
没有人选择第一个选项,因为他们说:“这篇文章里感觉不到特别大的悲痛,感觉作者已经从悲伤里走出来一点了,能够平静地讲起鲁迅生前的故事了,但还带着浓厚的情感。可能她写完这篇文章,就完成了对鲁迅的一种纪念。”
这两个问题的答案,一个指向了私人化生活化的选材,另一个指向了作者萧红深情又克制的情感。本节课关于这篇文章的所有分析,都围绕着这两个问题展开。
11
今天是妇女节,在教室门口写了一段节日寄语,希望从语言的角度提醒孩子们关注语言背后的陷阱。让另一个班的学生从今天讲的《木兰诗》里选一句他们喜欢的话写在门口,孩子们选了“双兔傍地走,安能辨我是雄雌”。 祝大家节日快乐!
12
讲《老王》,关于老王送香油送鸡蛋被”我”硬塞钱的情节,小朋友说,在老王那里,香油鸡蛋是礼物,但是在我塞钱之后,它又变成了商品。
这时有学生问,那“我”什么也不回也不合适吧,应该怎么做合适呢?
于是有人说可以回礼,也有人说可以留下来喝茶……
我想了想,或许问题在于,“我”本能地觉得应该给钱,这本身才值得“愧怍”。
13
班里有个很像加菲猫的男生,感受力很强,经常在语文课上语出惊人。今天讲《己亥杂诗》,讲“浩荡离愁白日斜”一句,我问学生“离愁”如何“浩荡”。加菲猫说,别人的离愁都是小桥流水,但龚自珍的离愁是奔涌的江河。讲“落红不是无情物,化作春泥更护花”,我刚翻译完句子,他突然“嗷”了一声,说想到了“海日生残夜,江春入旧年”。其他同学莫名其妙,我一下get到,他想说,两首诗都在写一种万物周而复始的感觉,一首是时间的更迭,一首是生命的轮回。
14
怎么引导学生理解通感,活学活用呢?
顾城曾在诗中把钟声和蓝色的大理石联系起来,这是一个很好的通感的例子。但我没有把这首诗直接读给学生,而是鼓励他们自己猜出那个和“钟声”通感的事物。于是引导他们:钟声有什么特点?
学生回答:“洪亮,低沉。”
那么用什么事物能传递这种感受呢?学生很快想到了“石头”。
在此基础上,“钟声”的那种一层一层的回荡感怎么表现呢?
有学生想到了“高高抛起的石头”和“石头抛进大海”,都是很好的联想。
顾城是怎么写的呢?
他说:“我听见钟声在返回圣地/浅浅的大理石上现出花纹。”
于是孩子们明白,“通感”的要义在于从其他感官中寻找相似的感受。接着我让学生课间每人写一句通感交给我,很快我便收到了一些诗一般的句子:
“柿子色的灯光下,猫的脚步声是深蓝色的天鹅绒。”
“诱人的蜂蜜散发出醇厚的香气,是深黄色的琥珀。”
“运动会上,同学们的呐喊声是一面鲜红的旗帜,迎风飘扬。”
“我拿起一橘子放入口中,厚重的桔色中带着几抹有着穿透力的白,让我仿佛置身于深橘色的树林里,一片金黄。”
15
发期末复习卷子的时候学生吐槽说,好厚啊,绑身上可以当防弹衣了。
我说,如果考试是战争的话,复习资料当然是防弹衣啦!
于是,我们班学生每次提起来这个册子就直接“今天做防弹衣第几页”“老师我防弹衣落家了”。有时候家长来问作业,也会问:“老师,今天用交防弹衣吗?”
16
家长给我发学生的背书视频,并分享了一下他的小猫。太可爱了,小孩和小猫。
17
我们班一个高高胖胖的小男孩撩闲惹了一个瘦瘦小小女生,被女生追着跑。结果不小心把自己绊倒伤了胳膊,现在天天架着胳膊上学。我们班孩子说,这就叫“林黛玉倒拔鲁智深”。
18
如果让我们的学生写藤野先生,会写成什么样?
看了太多不合格的写人作文之后,我仿照学生的文风改写了一段低配版《藤野先生》。两相对比,以期告诉学生什么叫“具体事件”和“有效描写”。
此外,我还把学生写人作文中的外貌描写和鲁迅写藤野先生、范爱农的外貌描写放在一起。不难发现,鲁迅写藤野、写范爱农的外貌,都服务于人物性格和气质。而在学生的外貌描写中,所有的小孩都长着水灵灵的眼睛,红红的脸蛋。所有的女老师都是长头发,很漂亮。
讲完之后,让学生现场思考:如果要写我们班数学老师,如何用外貌描写体现人物特质?我们数学老师和我妈妈差不多的年纪,雷厉风行,说一不二,同时因为坚持练瑜伽,整个人挺拔优雅,非常有魅力。学生想了想,说可以写老师的眼睛像鹰,敏锐坚定。还有同学说老师的手又细又长,却非常有力量,写板书很快。我满意点头,算你们学明白了。
19
讲完《藤野先生》的人物描写后,我给学生看第一届学生写的人物速写。作者是个很有点鲁迅气质的男生,写的是他暗恋的女班长。我给学生看自然隐去了这层野史,学生看完点评几句,在一通嘈杂中,加菲猫男孩突然问:“老师,这个作者不会暗恋班长吧?”
这句话自然是引来了大家的哄笑,大家笑他“自我代入”。只有我瞪大了眼睛,问他哪里看出来的。他说,因为感觉作者一直在很细心地观察她,注意到她的白斑,在她“镇压”学生失败时,作者对她有一种“可怜”。
看见了吗,写作的奇妙之处就在于此,你带着真情写的东西,是会在字里行间出卖你的。
20
全班唯一一个语文不及格男孩翻译“树树皆秋色,山山唯落晖”:树叶等来了秋天,大山等来了夕阳。
他才是真正的诗人。
21
最近在想办法拓展学生读文言的阅读量,鼓励学生大量背诵和课文相关的课外篇目,然后让学生背完自己说明什么关联。在追问中就形成了口头诗歌鉴赏的简答题。背完之后让学生在“古诗词王者荣耀”榜单里登记,通关可获得小奖励。
22
今天讲完《饮酒》如何做好股票配资炒股,给学生读了《归园田居》,下了课把这首诗打印了几份,想让感兴趣的同学背一背。
发布于:北京市